首页 资讯 正文

400个手机“前哨”,让群众提前避险

体育正文 26 0

400个手机“前哨”,让群众提前避险

400个手机“前哨”,让群众提前避险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谢家(xièjiā)兴 魏珊珊 6月20日,宜昌五眼(wǔyǎn)泉镇还在暴雨中,天未亮,许剑(xǔjiàn)已经裹上雨衣,站在积水过膝的乡道边。 “挡土墙垮了,下面是通往村里的主路(zhǔlù),有滑坡风险!” 他一手举起(jǔqǐ)手机,一手指向塌方(tāfāng)处。另一端,宜都市应急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,画面清晰传来,语音同步传送,后台值守(zhíshǒu)人员迅速标记点位,安排应急响应。 这是“直播”,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直播——是400名灾情信息员,在(zài)暴雨中用(yòng)手机为城市“探路”的直播。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(bàoyǔ),“直播”成了生命通道 当天,五眼泉、姚家店等多个(duōgè)乡镇突降暴雨,累计雨量突破300毫米。宜都市400名灾情信息员分布在村庄、山口、水库边,他们(tāmen)通过“宜都智慧减灾”小程序上的视频(shìpín)连线功能,把每一处滑坡、积水、漫堤(màndī),第一时间“直播”上传。 现场是(shì)什么样,哪里(nǎlǐ)最危险,是否需要转移——/没有比他们更接近答案的人。 “这不是在(zài)汇报(huìbào),而是在救人。”市应急管理局主任倪锐说。他记得许多画面里,人站在雨中,手机镜头在抖,语气却镇定冷静,那是一线人的(de)本能反应。 支撑这场“直播行动”的,是(shì)2024年上线的宜都市综合减灾(jiǎnzāi)辅助平台。这不仅是一张图,而是(érshì)一张网——织进了全市近万个感知设备,连通了气象(qìxiàng)、水利、林业、消防等关键部门的数据接口,构建起覆盖雨情、水情、险情的动态监测系统。 7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、56座水库、13条山洪沟,每一条数据流都实时传回(chuánhuí)后台。一旦(yídàn)发现雨强异常(yìcháng)、山体位移、水位暴涨,系统可自动发出预警、语音叫应。 去年7月12日,一场短时强降雨袭击红花套镇,两(liǎng)小时降雨149毫米。平台发出6万条预警(yùjǐng)短信,精准叫应,31人(rén)提前转移,零伤亡。 900人(rén)名单,精炼出400个“真在岗”的人 信息员并非虚设(xūshè),他们是平台触角的延伸(yánshēn)。但起初,这个队伍(duìwǔ)并不理想。来自气象、水利、应急等部门的名册合起来有900多人,交叉重复、层层虚设。 “名在册、岗不在,临灾找不到人。”市(shì)应急局局长陈凤彪说。 市里(shìlǐ)一项整合改革随之启动:3个部门协同清理、精简(jīngjiǎn)、融合,最终筛出真正(zhēnzhèng)可靠、真正能上的400人,并建立了补贴和考核机制——不是“登记了就算”,而是“灾时能干才算”。 如今,每一场灾害演练、每一次预警响应,系统都能回看每名信息员是否及时回应、是否第一(dìyī)时间报送(bàosòng),既有记录,也有追责。 这张平台,还“看得见火”。3月17日(rì),陆城街道桥河街区的孙女士在厨房做饭,锅烧干了,滚滚浓烟腾起(téngqǐ)。她还没意识到危险,平台已经自动拨打(bōdǎ)电话提醒:您家厨房发生烟感报警,请及时查看。 桥河街区(jiēqū)是木质结构(jiégòu)老街区,密度高、风险大,平台已将全市4600余个感知设备纳入“智慧消防”模块,实时监控九小场所、老旧小区等(děng)重点区域,火情一响,秒级叫应。 “这不只是报警器,是城市安全的‘云神经’。”陈凤彪说(shuō)。 许剑不是网红,却每天背着(bèizhe)小包穿梭在山路水沟之间;孙女士不是消防员,却因为一声提示避免了一场(yīchǎng)明火事故。他们和平台、数据、指挥系统一起,构成宜都这座城市的(de)“预警之眼(zhīyǎn)”“减灾之脑”“处突之手”。 湖北日报(húběirìbào)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(zhèngcè)解读、新鲜的热点资讯、实用的便民信息(xìnxī),还推出了掌上读报、报料、学习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。
400个手机“前哨”,让群众提前避险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